
唐伯虎这个人,大家都知道是明朝的大才子,画画写诗样样拿手,可他的生活远没传说中那么风流快活。历史上,唐伯虎本名叫唐寅,1470年生在苏州一个普通人家,爸妈开小饭馆,日子过得紧巴巴的。
他从小聪明,十六岁就考上秀才,可对当官没啥兴趣,爱跟朋友到处玩,吟诗作画。十九岁那年,他娶了第一个老婆徐氏,是当地一个老秀才的闺女,两人日子还算和气,徐氏给他生了个儿子。
可好景不长,1494年,唐寅爸去世了,紧接着徐氏也病了,没多久就没了,儿子也跟着走了。没过几个月,他妹妹也撒手人寰,一大家子就剩他一个人。这打击太大,唐寅消沉了好一阵子。朋友劝他去考科举,他才咬牙开始用功。
1498年,他考上乡试第一,得了个解元的称号,风头正劲。可第二年进京赶考,摊上事儿了,主考官程敏政无意中夸了他和朋友徐经的卷子,结果传出去就被说成泄题舞弊。
皇帝查了半天,没证据,但为了堵住大家嘴巴,还是把他们仨当替罪羊。程敏政气得病死,徐经郁闷得出去游山玩水,三十五岁就死了,唐寅被贬去当小吏,他死活不去,回家后老婆也跑了,弟弟跟他分家,他彻底成光棍了。
展开剩余77%从那以后,唐寅就靠卖画混日子,日子过得挺苦的。直到后来遇到沈九娘,这段婚姻才让他有点安慰,新婚那晚,他写了那首著名的《妒花》诗,诗里头那些甜腻腻的话,流传到现在还让人觉得撩人。
遇见沈九娘后的情感寄托唐伯虎科举案后,日子真难熬。他靠卖画为生,可那时候苏州画坛竞争大,他又刚出事儿,买家不多。史书记载,他一度穷得叮当响,朋友文徵明偶尔帮衬点。他常去青楼消愁,那地方在明朝不算啥新鲜事儿,可他运气背,名声也跟着坏了。
直到1505年左右,三十五岁的他遇到沈九娘。这沈九娘是南京青楼的,出身不好,本是官妓,精通琴棋书画,对唐寅的才华挺佩服的。两人认识后,沈九娘劝他别自暴自弃,重拾画笔。唐寅听进去了,开始认真卖画,攒了钱把她赎出来,娶回家。
史书上说,这段婚姻是唐寅人生低谷的转折,沈九娘人懂事儿,帮他打理家务,还生了个闺女,叫桃笙,后来嫁给朋友王宠的儿子。唐寅对这段感情挺看重的,写了不少诗表达感激。
可惜好日子没多久,沈九娘操劳过度,1510年左右就病故了,唐寅又一次打击大,晚年孤苦。话说回来,唐伯虎的婚姻史挺惨的,第一段徐氏是正经媳妇,感情好却早亡;第二段那个老婆拜金,一看他没官做就跑;第三段沈九娘是患难夫妻,可也没长久。
祝枝山他们起初看不起她出身,可后来见她对唐寅好,也就接受了。唐寅自己也写诗感慨,说人生如梦,得遇知己不易。这段经历,让他更注重内在情感,而不是表面风流。
那首《妒花》诗的流传新婚那晚,唐伯虎写了《妒花》这首诗,诗是这样:昨夜海棠初着雨,数点轻盈娇欲语。佳人晓起出兰房,折来对镜化红妆。问郎花好奴颜好?郎道不如花窈窕。佳人闻语发娇嗔,不信死花胜活人。将花揉碎掷郎前:请郎今日伴花眠!
这诗听起来甜蜜蜜的,句句像夫妻间打情骂俏,流传千古,很多人都觉得撩人。诗里头,媳妇问谁美,他说花美,她就假生气,把花扔给他,说今晚陪花睡吧。这种调侃,接地气得很,反映出明朝夫妻间的小情趣。
唐伯虎的诗风,本来就带点浅谑,不严肃,充满生活味儿。科举案后,他的诗更真实,少点酸腐气,多点人间烟火。这首诗流传开后,后人常拿来当爱情诗读,可其实内涵不光是甜,还有点对命运的调侃。
唐伯虎一生苦多乐少,这诗像他短暂的开心时刻。史料里,唐寅晚年建了桃花庵,1509年完工,就在苏州城北,里头种桃树,他在那儿画画写诗。沈九娘去世后,他更信佛,自号六如居士,意思是万物如梦如幻。
1514年,他去宁王朱宸濠那儿当幕僚,发现那家伙有反心,就装疯卖傻,裸奔大街,逼王爷放他走。这事儿史书有记,说明他聪明,不想卷入是非。回苏州后,他继续卖画,日子清苦,到1524年五十四岁去世时,穷得没钱下葬,朋友帮着凑的。
唐伯虎的艺术成就大,画山水人物,花鸟竹石,风格揉合南北方,吴门画派代表之一。他的诗集有上千首,《桃花庵歌》最有名,写尽人生无常。这首《妒花》,虽小,却流传广,因为接地气,句句像真人话,不酸不假。
唐伯虎死后,他的故事被后人越传越神,戏剧小说里把他整成风流才子,点秋香娶九老婆啥的。可真实历史,他一生穷困,婚姻不幸,靠才华勉强过活。那些传说,多是明清文人编的,借他名头卖书。比方秋香,本是金陵名妓,跟他年纪差远,没啥瓜葛。
唐伯虎的遗产,主要在书画诗上,他的画现在博物馆里值老钱了,诗词影响吴中文化。晚年他信佛,诗里多宿命感,说人生苦短,得及时行乐。可他行乐的方式,不是乱来,而是画画喝酒,交朋友。沈九娘这段,让他体会到真感情的价值
发布于:河南省